行业资讯|细胞行业一周资讯(2025.07.14-2025.07.20)
1.人类血液干细胞首次实验室制造成功
澳大利亚研究团队在《自然-生物技术》发表突破性研究,首次将人类血液或皮肤细胞重编程为功能性血液干细胞。通过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分化为血液干细胞,注入免疫缺陷小鼠后成功生成功能性骨髓,解决了干细胞捐赠短缺和免疫排斥问题。该技术可规模化生产,为白血病、淋巴瘤患者提供“自体干细胞”新来源。颠覆传统骨髓移植模式,推动“按需生产”血液干细胞的临床转化。
——《自然-生物技术》
2.全球首例体内CAR-T疗法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临床成功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团队在《柳叶刀》发表研究,首次直接在患者体内制备CAR-T细胞(In VivO CAR-T),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该技术通过病毒载体将内源性T细胞原位编辑为靶向癌细胞的CAR-T细胞,无需传统单采和体外扩增。4例患者实现100%客观缓解率,其中2例达严格完全缓解,且对传统疗法难以渗透的髓外病灶有效。大幅降低CAR-T疗法的操作复杂性和成本提升治疗可及性。
——《柳叶刀》
展开全文
3.干细胞培育出全血管化肺类器官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与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团队在《细胞》发表研究,首次利用干细胞培育出具有完整血管网络的肺类器官。该模型成功模拟了人类肺部发育过程,并应用于肺泡毛细血管发育不良等先天性肺病研究。类器官包含丰富的细胞类型和三维结构,为疾病机制研究及药物测试提供新工具。突破类器官血管化技术瓶颈,为肺病精准治疗奠定基础。
——《细胞》
4.CAR-NK细胞疗法攻克系统性硬化症
中国研究团队在《细胞》发表基于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的CAR-NK细胞疗法(QN-139b),成功逆转一名36岁系统性硬化症患者的皮肤和器官纤维化。该疗法通过基因工程将靶向CD19/BCMA的CAR基因导入iPSC分化的NK细胞,精准清除致病B细胞并促进组织修复,实现多器官损伤逆转。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清除+修复”双重治疗新范式。
——《细胞》
5.灵长类自体胚胎干细胞突破免疫排斥难题
昆明理工大学团队在《自然·通讯》发表研究,首次通过胚胎分割技术从单个灵长类胚胎培育出健康活体猴及遗传匹配的自体胚胎干细胞。该干细胞基因组稳定性高、异质性低,相比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和核移植干细胞更具操作优势,且无需重编程或核移植,规避了伦理争议。解决干细胞治疗中的免疫匹配难题,为人类器官修复提供新模型。
——《自然·通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