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向特朗普“下跪”!印度罕见对华急踩刹车,推翻了5年前的决定,迅速送来了一张“投名状”
2025年,特朗普政府的一纸关税令,让印度彻底认清了现实——在美国的“盟友”名单上,印度从来不是例外,而是待宰的羔羊。
先是钢铁、汽车零部件等关键出口商品被加征25%关税,直接导致37亿美元订单蒸发。紧接着,特朗普放话要对印度征收的“对等关税”,瞄准的正是印度对美出口的两大支柱——制药和IT服务业,这两项占印度对美出口总额的54%。
莫迪(资料图)
更让印度难堪的是,特朗普在公开场合毫不留情地撕下了莫迪政府的“遮羞布”——他爆料称,在印巴冲突中,印度有5架战机被击落,其中包括印度军方大肆宣传的“无敌”法国阵风战机。这一消息直接引爆印度国内舆论,此前印度官方一直宣称“印巴空战大胜”,如今却被美国盟友当众打脸。
但这还没完。美国进一步要求印度全面开放农产品和乳制品市场,甚至强推转基因作物。这意味着,印度13亿人口的饭碗,可能要被美国农业巨头捏在手里。而当初西方承诺的“技术转移”和“产业链扶持”,如今看来,不过是空头支票。
印度终于意识到:在美国眼里,它从来不是“盟友”,而是一块可以随时收割的经济殖民地。
被逼到绝境的印度,终于做出了一个让国际社会意外的决定——印度驻华大使馆宣布,恢复对中国公民的旅游签证。
要知道,这可是停了整整五年,2020年后,莫迪政府单方面冻结了中国公民的旅游签证,几乎掐断了民间交流的命脉。
展开全文
莫迪(资料图)
如今,印度突然解禁,中国外交部回应称“符合各方共同利益”,短短8个字,意味深长。一方面,中国接下了印度的橄榄枝;另一方面,这个“各方”显然也在点美国——你不是要孤立中国吗?现在连印度都开始往回跑了。
印度的转向并非孤例。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正在逼越来越多的国家重新思考:依附美国,真的安全吗?
韩国直接对美国划出“红线”——拒绝开放牛肉和大米市场。这两样东西,涉及韩国人的食品安全和农业根基,政府强硬表态“免谈”。但讽刺的是,韩国依然是美国牛肉的头号买家,2024年进口额高达22.2亿美元。
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更是直接放话,绝不修改“土著优惠政策”,这是马来西亚经济政策的底线。
更值得关注的是,金砖国家正在加速“去美元化”。印度储备银行的数据显示,美印贸易逆差每扩大10%,印度对俄军购就增加2.7%。
这些国家的反应,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美国的“关税大棒”不仅没能压垮中国,反而加速了全球南方的觉醒。
过去五年,印度在边境问题上强硬,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迎合西方的“遏华联盟”。但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让印度明白:美国不会因为印度“遏华”就给予特殊照顾,反而会借机收割印度市场。
莫迪(资料图)
经济上,印度的“印度制造”计划已经凉了一半。而中国手机品牌在印度的市场份额却直接飙升,市场力量根本挡不住。
外交上,印度发现西方对俄制裁完全是“双标”。2024年,欧盟与俄罗斯的双边贸易额远超印俄规模。欧洲从俄罗斯进口的液化天然气达到1650万吨,创下2022年以来的新高。美国自己也在继续采购俄罗斯的核燃料和稀有金属。
印度终于清醒:对抗中国,换不来西方的真心,只会让自己沦为美国的“经济殖民地”。
印度的签证解冻,只是第一步。要想真正改善对华关系,莫迪政府还需要做更多:
1. 降低签证门槛,取消对中国留学生、记者等群体的不合理限制;
2. 解除对中企的投资壁垒,停止突击查税、资产冻结等歧视性做法;
3. 尽快恢复直航,让人员往来真正便利化。
中印关系的未来,取决于印度能否超越“左右横跳”的投机心态。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中印合作潜力巨大——市场规模、产业链互补性、能源安全协同,每一项都能成为亚洲经济增长的引擎。
但印度必须明白:在美国的霸权体系下,小国永远是被收割的对象。只有真正拥抱多极化,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莫迪政府现在面临的选择很简单——是继续当美国的“经济羔羊”,还是与中国携手,共同书写亚洲世纪的新篇章?
答案,已经呼之欲出。
评论